福盡災來,祿盡人亡。佛家講: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”我們現在吃的每一口飯,喝的每一滴水,全都是命中注定好的。過度消耗,必然折損福報,福報用盡了,苦難就來了。
人的福報,皆有定數
《了凡四訓》中說:“享千金之產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產者,定是百金人物。”物理學上有一個定律,叫做能量守恒定律,其實這個定律在福報上也能體現。紀曉嵐曾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中講到一個故事。
有兩位生辰八字完全相同的婦人,按理來說,她們的福祿是相同的,但是其中一位婦人嫁給了有錢人,而另外一位卻嫁給了貧窮人。有錢的婦人年輕時,過著外人眼中非常風光的生活,惹人羨慕;到了晚年,卻落下了雙目失明的毛病,之后老公病逝,晚景很一般。反觀那位貧窮的婦人,由于生計所迫,前輩子勞勞碌碌,沒有享受多少福報,但是子女很孝順,晚景也非常好。
可見,福報的能量是守恒的。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都是帶了自身定量的福報。當你提前享受了福,卻沒有積極培植福報時,自然晚景凄涼。
古語有言:“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貴;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貴。”縱然有福報現前,我們也務必要好好珍惜。享福有度,才不會福盡災來,走到絕境。
世間福祿皆有定數,真正的智者都懂得惜福。他們知道珍惜自己生活當中的一點一滴,好好積攢自己的福報,不貪婪,也不透支。
十分福氣,只享三分
古語有云:”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“一花一木,一飯一菜,并不單單只是物質上的價值,更能體現我們心中的價值觀。我們今天所吃、穿、用的一切,都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,而是整個社會創造出來的價值,我們只有用的權利,但沒有浪費的權利。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,每一個物件也值得被珍惜。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,一定是個珍惜生命的人,才是真正有福之人。
弘一法師小時候,家中廳堂上掛著一幅楹聯,這幅楹聯的上聯寫著“惜食,惜衣,非為惜財緣惜福”。七歲的時候,法師學習練字,拿著整張的紙潦草瞎寫,一點也不知道愛惜。母親看到后,嚴厲地批評:“孩子!你父親在世時,莫說整張的紙不敢糟蹋,就連寸把長的小紙條,也不愿意隨便丟棄啊!”
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,不管年紀多大,法師都非常愛惜衣食。出家后也仍然恪守著這樣的習慣,他的衣服,即使有破爛的地方,也是自己用針線縫縫補補接著穿。別人若是送給他好的衣服或者其他珍貴的東西,他大多都是轉贈給別人。
他常說,這是因為“自己的福報少,福氣薄,好的東西不能受用。”一代高僧尚且如此,對照我們自己,更是需要惜福!即使我們的福氣有了十分,最好也只享受其中的三分,剩余的留著以后再用。
惜福之人,福壽綿綿
常言道:“命中有福要惜福”。
知福惜福者,福氣自然會圍繞在身邊伴你終身,不懂福,也不去惜福的人,福氣自然也會棄你而去。福報不是天賜的,更不是花錢買的,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,用自己辛苦的點滴付出積累而來的。
作家林清玄曾在《惜福》中回憶到自己的外祖母一直到晚年仍然過著極端簡樸的生活。他的外祖母從不允許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飯,到了晚年還時常撿菜湯,要求兒孫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,常嚇唬兒孫說:“不撿拾干凈,長大了會生貓臉。”甚至有一些小米粒掉在地上,她也毫不猶豫地撿起來吃掉。
在過世的前幾年,經常有人問其健康、長壽的因緣,她總是回答說:“可能是因為我惜福吧!”我們時常可以看到,很多人在年輕時,抱著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心態,過度放縱,一旦到了晚年,就受到疾病的折磨,有些就淪為窮苦無依的人,還有的人甚至都等不到晚年。
《雜阿含經》告誡我們:“人當自系念,每食知節量,是則諸受薄,安消而保壽。”人的福報是都有限度的,用完了就沒有了。愛惜自己的福報,就是珍惜自己的現在;努力去培植福報,就是豐富自己的未來。存善心,做善事,你現在多吃的苦,往往會鋪就你未來人生的美好。
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,用心珍惜生活當中的一點一滴,心中常懷善意,愛該愛的人,做該做的事,知福且惜福,福報定會綿長伴終身!